上海经信委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处的山栋明副处长发表致辞

  • ODCC /
  • 9 August 2018

我跟何主席学习一下,大家主要今天来,我是带着学习的心态来的,在座的都是专家,特别是何主席包括李主任,特别是信通院,实际上在过去一直对上海、对我们的工作一直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我们在开展新一代基础设施布局的这一块里面,信通院给予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天也比较热,刚刚何博在说未来再大的风都吹不凉滚烫的心,我觉得作为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来说,可能未来的趋势,这颗心会不断的发烫,而且会持续的发烫,不管是风还是液,我们对于这个行业、对于这个领域来说,我相信这个温度就像地球变暖一样的,始终还将会变暖,无外乎我们要在事业的发展和对于用人之间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今天跟大家报告一下,实际上我们上海从2000年以来,快20年的时间内,我们在整个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设施布局上,在信息化和智慧城市的总体推进上,应该说我们在全国的许多评比中间,我们相对来说还是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但是按照十九大以后领导对于上海提出的要求,我们现在在提比照国际的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实际上我们的短板还比较多。

上海经信委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处的山栋明副处长

因此我们最近提出来,上海要布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包括市委书记李强同志也专门提出来,我们要围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要加快破局。最近我们也在提,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到底围绕哪些方向来做,那个时候就提了一个观点,我们可能是围绕网络、存储、计算和内容,我们按照四位一体的布局,来推进这项工作。
我们现在在提打造上海连接、打造上海枢纽、打造上海计算,还有打造上海感知。就是说用四大支柱体系,我们来有效的支撑上海提升整个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如果我们说这样一个四大支柱体系所形成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是扎根上海面向下一个五年发展基石的话,我认为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特别是ODCC这一块,是我们同乡更高水平发展的天梯当中的第一个台阶,我们如果没有这个台阶,我们现在所看到所有的一切,包括移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捷,包括我们所谓的人工智能带给我们未来难以想象的这种便利等等这一切,我个人觉得是无法实现的。
我们在这个领域如何更好的说服大家,如何更好的去影响到我们的决策,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如同我刚刚和下面跟何博在聊的时候,现在很多人认为说我们有云了,为什么要IDC?外行人一听这个逻辑是很对的,任何一个虚拟的事物都要有一个物理载体和物理空间和它相对应,觉得IDC对于信息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我们上海在总的规模上,我们现在只能叫不完全统计,当然信通院李主任给了我一个数据,我们现在上海的数据和部里统计的还有一点差异。
为什么呢?在这样一个供不应求的城市里,我始终有相当一部分无法纳入我们的统计视野和范畴,特别是在IDC和IC之间,相当一部分的DC也没有纳入到统计范畴里去,我们现在截至到6月底有一个数据,上海大概规模以上的IDC,我讲的规模以上大概在500架以上的IDC集团,大概是在81个,总的机架数量大概是在9.5万个左右。我们现在也摸了一下需求,上海的需求是什么呢?未来3年大概是还要新增15万架,这是需求,现在已经是看得到的需求,就是大家都在报我要建这个、建那个,大概是15万架。这15万架全部落在上海不现实,那我们怎么来舒缓这个需求?我们现在正在考虑,要统筹做好空间用能以及规模之间的一个统筹,同时我们在空间上不仅仅是关注我们整个上海圈层的布局。因为前段时间大家在新闻上也看到了,6月1号我们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书记和省市长们,我们一块在上海开了一个关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座谈会,座谈会形成了一个丰硕的成果。其中的成果一项就是我们要在长三角地区加强协同,特别是面向未来打造枢纽和计算集群的一项工作,也是纳入到这个里面去的。
因此我们在空间侧,不仅仅是考虑上海,同时我们也考虑长三角,当然我们还会考虑像贵州、宁夏这些,当然这个里面可能是对于生产型数据和生活型数据分类施策的问题,我们如何基于这些数据的特性实行分类分级,实现不同空间的存储和其他的功能设置,这是我们一个大的思路,就是统筹、空间、规模用能。具体来讲,我们一个是要做好加法和减法,我们做减法就是把这种本市小、散、老、旧,想办法通过结构升级,我们来让它逐步淘汰掉,我们还会用一些阶梯电架等等,我们要做减法。
还有一部分做加法,一个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乃至整个城市信息的社会发展,我们还会持续要增加一部分面向上海建设五个中心,特别是包括科创、金融在内,这部分我们会增加。特别是在科创里面,我们着力围绕未来面向人工智能的计算需求这一块,上海的IDC布局叫纯算一体,以算为主,下一轮我们可能在整个IDC功能的引导上面,我们逐步要让它向算力去倾斜,未来上海在IDC的这一块里边将更加突出计算资源和计算能力,我们希望能用上海的计算资源和计算能力,至少第一步为长三角为全国来服务,我觉得这是我们在考虑的第一个,就是我们要既做加法,同时还要做减法。
第二个,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来加大供给侧的保障力度,这种供给侧的改变聚焦在哪里,实际上我们就聚焦在绿色、集约、高端上的供给。可能我们也对于传统的,以这种机架的托管,服务器的租赁等等,这些可能我们逐步会纳入到整个负面清单里面,这是供给侧。
我们要加大对于新技术的导入,这种新技术的导入主要还是表现在,一方面,对于IDC有效负载这一块,特别是人工智能这一块技术的导入,这是一个。第二个需要导入的特别是在用能上,我们希望能够用新的技术来实现整体的绿色发展。我们现在的想法是说未来通过综合的节能手段,特别是今天的主题是液冷,我们希望未来通过这样一种综合的手段,我们当时提了一个目标,能不能做到1.2,后来人家说PV做到1.2难度太大,而且投入太高,我们现在说可能未来会在部里面设定的基础上,我们会再跳一跳,在部里面面向全国提的新基础上,稍微再给自己加一点码,可能一方面对于上海IDC的准入方面门槛会相对提高。
但是回过头来,我们最近也在调研,调研的结果,跟上海的房子是一个道理,上海的房价比一般的地方都要贵,大概贵在5倍以内我们都是可以接受的,可能我们现在的上海得益于良好的网络结构驱动,得益于良好的人才环境保障,得益于我们整个,毕竟我们现在包括上海制造、上海文化等等一系列的,对于IDC来说,我们离业务、离用户非常之近,还有一个我们良好的营商环境,特别是上海这样一座城市,我们对于契约精神、对于法治精神,还是非常的尊重。因此,从综合的成本来看,实际上上海建IDC,综合成本较之内地也不一定高,这是我们做了一定的评估。
这是跟大家报告一下,我们上海实施的路径,包括我们的一些想法。当然今天我们来讲液冷,我认为实际上就是讲我们未来综合实现绿色发展,我们讲五大发展理念,我们是真心的希望,今天在座的专家齐聚一堂,我们共同凝聚大家的智慧,特别是将ODCC大家一块所形成的关于液冷、关于如何来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如何来实现绿色发展的这些理论,我们衷心的希望,在上海面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里面去,我们能够早一步得到实践。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多元技术的导入,能够让IDC不仅仅是大家认为你这个就是用能大户,就是一个能耗单元,我们同时还希望能够把IDC变成一个未来绿色技术永远都是走在最前列的这样一个绿色标杆示范上,这是我一个中心的希望。
最后谢谢大家,我今天很高兴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来学习,谢谢。